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
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,现今生活中,我们能听到老一辈和一些老师总是抱怨,现在的孩子是非常难带的,他们觉得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。下面是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内容!
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11、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
回想我们小时候,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,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。
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?
上海这样的城市里,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,就有六个人围着他,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。
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,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?
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?
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?
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,谁对自己好,他就要报恩。
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:奶奶,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。
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。
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,他报不了这个恩,为什么?
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,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。
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,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?
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,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: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,整天看手机,整天看小说。
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?
他回答,想,还要考好的。
那为什么不投入呢?
因为他们焦虑不堪。
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,我说:“你可能考不到你 ……此处隐藏2661个字……母的表达让孩子没有感觉到爱,而孩子的表达也让父母感到疏离。
3、感受之间的矛盾
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种,所谓表面特质,就是通过外部可以观察到的,而根源特质则是潜在的。
其实许多中国家长看到的都是表面特质,比如总是和亲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差,每天懒惰不上进,却没看到孩子在学校感受到的巨大压力和焦虑。
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大多都是在练习题中度过的,学习是为了去更好的学校,之后接着再学习,对于整个世界的感受就是不停地追赶,永无止境的努力,当你达到一个高峰时,发现还有另一个高峰。
但是感受到焦虑的不只有我们,还有父母,他们替子女负重前行,感受着生活的压力,许多时候,我们都不懂,什么是生活,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压力对我们来说似乎很抽象,将心比心,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压力对父母来说也很抽象。
父母和子女在面对这个社会、世界时的感受总是有些许不同,所以想要真正的了解,是需要用心、用时间的。
感受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,两者所扮演的角色本就不同,但也并非难以跨越,毕竟亲密的血缘关系是能够感同身受的。
即便是最亲近的人,也会有矛盾。正因为是最亲近的人,才会有矛盾。社会发展到今天,中国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已经更新,那么新的矛盾也会应运而生。
无论是哪方面的矛盾,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家庭、某个人,只能说人活在时代中,时代造就着人。
一切都在变化,唯有爱不会变。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教育方式、相处模式,而不是彼此间的距离。无论如何,父母都会无条件地爱护子女,子女也会无条件地依赖父母。